专访赵薇教授
创办赵薇小提琴乐园20年心路历程
在赵薇小提琴乐园创立2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特邀了赵薇教授举办了《琴韵童心—少儿小提琴教育分享会》,今天保利WeDo再度访谈赵薇教授,其言感人,其德典范,保利WeDo.赵薇小提琴乐园的学员能在大师身边成长,是何其有幸!
问:
赵薇教授好!首先祝贺赵薇小提琴乐园成立20周年,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小提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您为什么在20年前要成立赵薇小提琴乐园呢?
赵薇教授:这件事情是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做的。在80年代初,《学琴之路》的前身是《儿童小提琴教程》,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内部就出版了,并且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学的幼儿班进行了教学实践,涌现一批优秀学员,现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曹飞副教授就是这一批的学员。后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在1989年正式出版《学琴之路》。
在本世纪初,我又承担了中央音乐学院给我的科研任务—— 暨为中国青少年的小提琴教学体系做全面系统的研发。同时,中央音乐学院为《学琴之路》举办了两期的师资培训班,取得非常好的反响。在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动下,在音乐家老师们的欢迎下,时仼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王次炤教授建议我将科研成果让更多的青少年琴童受益,于是就成立了赵薇小提琴乐园,至今年整整20年。
问:
可以说您及您那一代的音乐家亲历并见证了新中国解放以来整个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能谈谈您的一些有趣经历吗?
赵薇教授: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所以有幸受到了新中国音乐奠基人的教诲,比如第一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马思聪院长,我们就亲耳听见过他的演奏,他在治淮工地上写下不少新的小提琴作品、山歌,而且他的女儿就是我的同班同学;还有从海外回来的司徒华成老师、林克昌老师、从抗战前线担任过飞行员的归国华侨褚耀武老师、来自各个解放区党的文艺工作者包括小提琴家韩利先生等等,在他们的身上给我最大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要有一颗中国心,要把学习小提琴的目的牢牢的记住 ——那就是要创造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
还有很多有趣的往事,就比如说我曾经跟随吴祖强院长,还有老同学刘诗昆、郭志鸿、储望华、王燕樵、胡海林等等,我们一起到陕北、山西太行山去采集民歌,这些经历都给我留下非常深的烙印,使得我除了教学之外,还想为中国小提琴的文献、教材、作品做出自己应有的工作,这是受到他们教育的一个结果。
还有,我们当时有幸听到了奥斯特拉和大师来央院的演出,还有好几位在央院工作了几年的苏联专家,他们说要特别重视和发展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我记得他们把冼星海当时写出来的小提琴作品《红麦子》整理了出来并进行了首演。司徒华成先生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们赶到他家去的时候,我看到他桌上摊开的就是他写作的中国作品。
这些都是刻在我心里的永远不灭的印象。我觉得我要继承他们,要完成他们没有未竟的事业吧,所有这些应该说都是促使我要把少儿小提琴的教材科学化、不断的完善、要把这件事做好的一个强大的动力。
当我还是一个少先队员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了红领巾乐队,我们多次到中南海去为首长演出。有一次我在后台正埋头拉琴时,看见前面是一双大的布鞋站在我前头,我抬头一看,真是惊呆了,这就是我们所敬仰的陈毅同志呀!他就站在我面前听我拉琴,他是那样的朴素。之后他非常亲切的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而且后来又见到了朱德委员长,那一双大手呀,那温暖的大手握住了我。那天我们演出完了以后,在中南海吃的饭是鸡蛋炒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些青菜呢,就是他们在中南海里头自己种的,这就是这个党的优良的作风呀!这些都深深的埋到了我们心中,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要传给下一代的,所以我希望在我的教材里头呢,要有丰富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传给同学们,特别要对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这些音乐的文献,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要有这种熏陶。
问:
回顾赵薇小提琴乐园20年的历程,您认为哪些事情是值得您欣慰的?
赵薇教授:让我欣慰的事首先是我看到了咱们整个国家的小提琴普及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掀起了一朵浪花,在这几十年里头呢,我们国家的琴童人数是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的,所以我觉得欣慰的不光是我培养了哪些小提琴家、我们乐园有44名孩子考上了这个中央音乐学院等等,而是看到中国少儿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为孩子们研发的这个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更名为《学琴之路》后,也经过了几次改版吧,共出版再版了30多次了,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觉得我欣慰的不是我个人的成绩,而是我看到了整个国家的这个少儿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觉得我如果能够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做一点点推动的话,这个就是我生命的价值。
问:
今年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两次邀请您及您的学员就您的教材举办演讨会及展演,请问教材对老师、学员的重要性是什么?您为什么花35年不断完善这套教材?
赵薇教授:我认为教材对一个国家和对一个事业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已有一些国外的教材,但是我发现每个国家入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急切的需要适合我们中国人的、中国少年儿童的一本教材,而且,更能够科学的带领学生前进,得到一个快速的、走正路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一定要用很大的力量来搞这个教材的研究。
我的教材呢包括了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它的科学性,我创立了把小提琴的基本功分成8个大的阶段,同时呢,分成62个组,也就是有62个不同的训练的科目,很细致的一步一步为每一个孩子铺设了一条学琴之路,这不光是只为了少数天才儿童的,也不光是为走专业的儿童铺设的,而是为每一个孩子准备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学会小提琴。
第二个特点呢,就是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要让小朋友呢,像学母话一样学习小提琴,那么就一定要琢磨就是专为中国孩子写的教材,从他熟悉的音乐、从感性的文化熏陶来着手,这套教材呢除了拥有国外的一些好的内容,我们也特别重视选取我们文化传统里大量的经典曲目,包括了从古代的这些满江红、花木兰一直到现代的各个民族的音乐,就从孩子们这个熟悉的语言出发,这样祂们就很容易掌握音准、发音等等。同时呢,我们也吸纳了西欧的、东欧的还有亚非拉的大量优秀的音乐文献,也让孩子们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第三个特点呢,就是重奏,也就是我们充分的运用了这个团队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的,以音乐的感性熏陶为切入点的这么一种教学方式。那么这个重奏呢,的确在我的整个教材中是始终贯穿的,实践证明,也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的兴趣,比一个人的练琴提高得更快。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到,我的这个教材呢它不光是一本比较科学的工具书,它还是一本传承文化的载体,很好的融进了感性与理性的教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