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金色北京小提琴艺术节上,乐园共有3名小朋友获得5岁组金奖。其中孙亦廷在5岁时已创作了200首小乐曲。孩子要想学得好,学校、孩子和家长三方的努力缺一不可。 孙亦廷小朋友来乐园时还不满4岁。他能从那么小开始坚持学琴,从未请过假,与他父母的执着坚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特别认真负责,每次都是两个人一起带孩子来。由于乐园规定上课一个孩子带一位家长,所以每次都是妈妈陪上乐理课,爸爸陪上小提琴课。爸妈性格很互补。逐渐的,在陪孩子练琴的过程中二人形成了默契的配合:妈妈从严要求,爸爸从宽鼓励。当然,两个人的最终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孩子既能很好的完成老师要求,又保持着对小提琴的浓厚兴趣和自信。乐园特别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乐理课上通过唱歌、跳舞、演音乐剧和做游戏来训练孩子的音准、节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和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让孩子掌握这种能力比教孩子拉某一首具体的曲子要重要得多。乐园还通过举办沙龙和演出来激发孩子主动学琴的积极性。在本届金色北京小提琴比赛前的沙龙上,小亦廷带给赵薇教授一个惊喜。他演奏了一首自己作曲的作品。这并不是比赛曲目,而纯粹是出于对小提琴的热爱而写并演奏的。赵薇教授高兴的抱起小亦廷。她认为:对音乐的爱远远比比赛得金奖重要得多。现在,乐园有一批小朋友都尝试着自己作曲。一开始是乐理课老师布置的命题作业,后来就变成自觉的爱好。赵薇教授希望在合适的时机,乐园举办一个学员自己作曲并演奏的音乐会。
五岁组金奖孙亦廷获奖感言
宝宝(孙亦廷)在第四届金色北京小提琴艺术节中获得5岁组金奖。能取得这样一点成绩,除了老师们的悉心传授外,还得益于乐园快乐教学的理念、以及小提琴课和乐理课并重的训练方法。
在学琴初期,每次练琴都是一场“斗智斗勇”。只要宝宝一听到打开琴盒的拉链声,就会神速般地爬到床上捂着肚子。
逐渐的,我们受到乐园快乐教学理念的启发,我们开始将他感兴趣的事情一点一滴地融入到练琴过程中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例如:尽管宝宝对持琴握弓的姿势还不适应,但他并不排斥音乐,甚至有时还会主动地哼唱老师课堂上教授的曲目。于是,我们按老师要求,让他先把谱子背唱下来,然后再开始拉琴。这样,拉琴的过程就演变为主动表达内心已有旋律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再现铺架上那些抽象的音乐符号。快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认知的主动性。
乐园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快乐小提琴课和兴趣乐理课。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一种认识,即学小提琴比学习乐理更重要。因为,小提琴课程教授的是技术,效果立竿见影;而学习乐理是为了以后的提高,暂时还无用武之地。后来我们才明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乐理课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一定源于音乐实践。每首乐曲无论长短繁简,都或多或少地包含音基的概念。于是,我们将音基课上所学的,如:音阶、音程、调式等内容,有意识地引入到孩子的拉琴训练中。这样一来,不仅为练琴过程增添了一种新的心理体验和判定标准,同时也使音基知识得以实例化而变得更加感性和充盈。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还有了一份意外的收获:宝宝开始作曲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200多首(半数以上只有几个小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审美取向,而这些概念对于孩子而言实在是太超前了。尽管从专业的角度衡量还远远没有入门,但至少说明通过乐器的学习,他已经对音乐产生兴趣,并能尝试表达内心的音乐感受。这就足够了。还是那句老话:树大自直。
对学琴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一定不乏曲折与艰辛。但想想毕竟那么多人都走过来了,应当坚信:只要方法得当,别人能行,咱们也行。
宝爸
2011年8月26日